11月20日至21日,北京冬奧村(冬殘奧村)開展了一次“全流程、全要素、場景化、實戰化”的運行測試“模擬戰”。 兩個多月后,這處綠色建筑將正式開放,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及隨隊官員。
事實上,北京2022年冬奧會11個冬奧場館全部都通過了綠色建筑認證。其中包括國家速滑館、國家會議中心二期、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、延慶冬奧村等。
那么,綠色建筑有多綠色?為什么不少公眾反映,生活中不常見到它們?
綠色建筑發展迅速,但公眾感知不強烈
綠化帶面積大且節能的建筑,就是綠色建筑嗎?
不。綠色建筑,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,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、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,為人們 提供健康、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,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。與普通建筑相比,綠色建筑節能水平更高、資源消耗更少、生態環境更好、節水效果更明顯。在建材生產運輸、建筑施工、建筑運行、建筑拆除的全過程中,綠色建筑的碳排放都更低。
我國綠色建筑工作起步于本世紀初,比發達國家晚30年左右,但發展進程比較迅速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0年底,全國累計綠色建筑面積達到了66.45億平方米。而一年前,這個數據是超過50億平方米。這些綠色建筑涵蓋住宅、辦公、醫院、學校、商業綜合體、展覽館、機場等主要建筑類型。
然而,與綠色建筑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反差的是,許多公眾對此感知并不強烈,甚至產生了“我身邊也有綠色建筑嗎”的疑問。
究其原因,一位業內人士認為,一是因為綠色建筑地域發展還不平衡,大部分項目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,使得不少中西部地區居民認為“綠色建筑和我的生活有距離”;二是因為當前綠色建筑以新建建筑為主,而一二線城市建設起步早,既有建筑項目遠超新建建筑項目,公眾接觸的后者數量有限;三是受制于當前的高成本等因素,在住宅領域,綠色建筑多為高端住宅,普通住宅中綠色建筑項目有限。
另一位業內人士則補充道,部分綠色建筑重設計而輕運營,建筑交付后的物業運營不佳,也導致建筑綠色化打了折扣,使用者即便身處其間,也不認為它是綠色建筑。
拿什么給綠色建筑開發注入動力?
建筑業是個隱藏的碳排放“大戶”。根據《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(2020)》,2018年建筑行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1%。
因此,要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,建筑業減碳不可或缺。
我國計劃,到2022年,當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%。當前,我國省會城市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、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、大型公共建筑開始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。內蒙古、安徽、北京等省(自治區、直轄市)在當地“十四五”規劃中也明確表示要推廣、發展綠色建筑。
不過,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相關負責人近期在新聞發布會上坦言,綠色建筑在發展中仍存在市場推動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。
當前,綠色建筑成本投入高。數據顯示,同一建筑物,綠色建筑費用額外增加費用占總投資的2%,初始成本比傳統建筑高5%-20%。
同時,相關融資渠道較少。根據中國銀行發布的《2020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》,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投向集中在綠色交通運輸和綠色能源領域,房地產融資仍是主要受控領域。
那么,如何激發開發商的投資意愿和消費者的購買意愿?
“眼下,開發商做綠色建筑的核心動力是‘拿地’。”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肖明智說。當前大多數城市在土地出讓環節提出綠色建筑要求,特別是在城市核心區域的優質項目中,通過更高的綠色建筑標準來競爭,而不是單純競爭土地價格,既實現了政府對城市房價的控制和房屋質量的要求,也給開發商留下了一定的利潤空間。開發商想要“拿地”,就需要在設計、開發報建環節做好綠色建筑工作。
“政府這根前端指揮棒非常好。”肖明智說,他同時希望,政府在企業拿到綠色建筑的項目后,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,不要讓綠色建筑的落實推廣浮于表面。這里面最關鍵的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綠色評估體系,使得政府和金融機構,能夠分辨優質的綠色建筑項目,從而給予項目或企業更多政策支持,如在國內外發行綠色債券、開發貸利率優惠、容積率獎勵、預售條件獎勵等。
肖明智也認為,當前購房者大多更關心建筑的價格、區位、配套等,至于它是否綠色,則不是首要考慮因素。因此,綠色建筑不僅要讓消費者住著舒服,還要讓他們感受到節能省錢、房屋有保值增值空間。“這樣一來,即便綠色建筑購買成本略高,消費者也會有意愿購買。”肖明智甚至期待,未來綠色建筑減少的碳排放可以在碳市場交易,讓業主獲利。
“在綠色建筑發展中,我期待社會效益、企業效益、金融和投資者效益、業主效益都實現的多贏局面。”肖明智說。(來源:中國環境報 作者:陳妍凌)
博歐EPS線條咨詢熱線:400-013-9278 / 18071719278(施先生)。